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工作要闻

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:南粤英烈魂归故里

来源: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访问量: 发布日期:2022-04-03 15:52:35

清明祭英烈,是追思和缅怀,也是弘扬和传承。每一位烈士,每一处烈士陵园,都是一座精神丰碑。4月期间,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微信公众号推出“清明祭英烈”栏目,为大家持续讲述广州主要的烈士纪念设施和广为传颂的英烈故事,一起踏上追寻英烈的红色足迹。


淞沪抗战发生在上海

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

(以下简称“十九路军陵园”)

为什么建在广州?

背后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


第二期我们一起来探寻

十九路军陵园
图片


位于广州市水荫路的十九路军陵园,是纪念1932年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十九路军将士而建设的陵园,于1933年主要由华侨捐资建成,主体建筑用花岗石砌筑,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式建筑特色的陵园。


将士题名碑



图片


1932年1月28日,日军进攻上海闸北,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。一支由南粤子弟组成的英雄部队——十九路军,在总指挥蒋光鼐、军长蔡廷锴、淞沪警备司令戴戟的带领下,以装备简陋的7万之师抵御装备精良的9万之敌,历时33天,迫使日军三易主帅,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。


为了让抗日英雄魂归故里,1933年,蒋光鼐、蔡廷锴等主要将领,发起筹建了“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”。之所以选址在广州,主要是由于当时十九路军大部分将士是广东籍人士,像军长蔡廷锴所在的故乡罗定,就有好几百人参加战斗。


从1991年起,广州市政府投资约5100万元,对十九路军陵园进行了10年整治和修复,新建了东大门、浮雕墙等纪念设施和展览馆、办公楼等管理设施,使陵园完成了从坟场到墓园再到陵园的转变过程,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参观体验。


十九路军陵园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,从北到南分别建有凯旋门、先烈纪念碑、将士题名碑、抗日亭、将士墓、战士墓、先烈纪念馆等7处烈士纪念设施


在先烈中路和水荫路交汇处,凯旋门映入眼帘。该烈士纪念设施处于园区外,建于1933年。凯旋门中间是一个圆拱门,面向先烈中路的门楼上端镌刻着“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”,另一面镌刻着“碧血丹心”,四个大字仿佛在述说90年前那场血与火交织的历史。


凯旋门



图片


先烈纪念碑是陵园的主体建筑,分别由纪功碑和半弧形回廊组成,整体建筑庄严雄伟,独树一帜。


纪功碑基座上面挺立着一个十九路军无名英雄战士铜像,右手握着步枪托在肩上,背系一顶铜鼓帽。在塑像墙面台阶的两侧,卧伏着两对铜狮,八个铜鼎依次排列在纪功碑的石栏上。铜像、铜狮、铜鼎的组成寓意着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


先烈纪念碑



图片


作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、遗址之一,每年的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纪念日、清明节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、烈士纪念日、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,社会各界人士均在十九路军陵园内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。


今年是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爆发90周年,十九路军陵园将以此为契机,组织开展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,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,让红色基因、革命薪火代代传承。


素材来源:十九路军陵园管理中心


返 回